今天風電板塊早盤持續沖高,盤中上漲接近3%。在該板塊帶動下,可再生能源板塊延續強勢表現,最終風電、抽水蓄能、核電、儲能分別漲1.97%,1.50%、1.48%、0.82%。
(同花順)
風電作為光伏發電并重的清潔能源,去年風光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1%左右,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引導下,目標在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能夠到達20%以上,十四五期間,主要省份風電新增裝機規劃容量合計超過了300GW,平均每年超過70GW,而光伏新增裝機規劃容量也達到了514GW。
(資料圖片)
今年以來,風電裝機進度遠不如光伏。在疫情影響下,內蒙古、新疆等風電規劃較多的區域曾進入靜默管理狀態,風電建設步伐由此放慢,據國家能源局,1-8月份風電累計新增裝機16.8GW,同比增長14.63%,遠不及光伏44.78GW及106.4%的增速。
近期各地公布海上風電裝機規劃,四季度風電進入密集排產期。20日廣東省潮州市公布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,提出規劃2個海上風電場址,初步規劃總容量43.30GW。同日海南省萬寧市政府與中國電建海南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,雙方擬共同建設全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漂浮式海上風電試驗項目,總投資230億元。
招標熱度不減,行業下半年有望迎來修復。隨著疫情逐漸恢復,企業前期積壓的訂單有望抓緊有序釋放,國內累計招標量顯示熱度不減,截至9月份國內風機累計公開招標67.6GW,同比增長118.8%,其中海風約8GW,陸風約60GW。根據行業測算,2022年全年招標規模預計將達到100-120GW。
沿海城市加速裝機,海上風電平價時代開啟
去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交出了十分華麗的答卷,新增并網容量16.90GW,提高了4.5倍,要知道2020年累計裝機容量也才8.99GW。規模雖不及陸上風電,但相比陸風,海風不受占用土地面積,噪聲污染等環境制約,適合在人口密集,經濟產出占比較高的東南沿海城市內推行,幫助平衡地區經濟發展與能源供應分布不均的現象。
截至去年,大部分海風裝機分布于江蘇、廣東、福建、浙江等東南沿海省市,如今海南省也加入了進來,許多重大項目先后獲批。據海南省發改委,“十四五”期間,海南將加大海上風電開發力度,開發容量約12.30GW;確定海上風電示范、試驗項目共6個,總投資約968億元;配套建設裝備制造產業項目共3個,總投資約165億元。
許多沿海城市以發展風電的形式布局投資,既能夠增加當地就業,又能夠為當地提供清潔廉價電力,社會效益顯著。近期廣東省潮州、廣東省汕頭市、浙江省舟山市均提出發展規劃。加上海南、河北等尚未發布海上風電具體規劃的省市,“十四五”期間預計國內新增海上風電并網裝機量有望超過60GW。
從產業鏈角度去看,地方政策持續加碼沖量,裝機量創造新高的必要條件便是持續降本。
風電產業鏈中游包括風機、塔筒、葉片、主軸、海纜等零部件,其中海上風機(含塔筒)成本約占35%-40%。近年來海上風機降價明顯。從2019年至今,海上風電風機項目降價幅度多達2000元/KW,2022年初海上風電招標價格持續探底,此后海上風機價格一直維持在4000元/KW以下。
(北極星電力網)
對行業而言本是降本增效的實踐,實際上擠壓著產業鏈中游的利潤。海上風電項目普遍要求6%的收益率,綜合當前可以實現的年利用小時,以及具體地方的資源稟賦,大部分地區的海風項目并不具備平價條件,這就需要對中游壓價。另一方面,中游整機廠商為搶占市場,也傾向于犧牲利潤來爭取更多的份額。
不過,隨著原材料價格下降,風電零部件企業盈利能力也有望改善。據GWEC,海上風電項目中鋼材重量占比達到90%,自5月后國際大宗商品持續大幅回調,金屬銅、鐵、鋁價格降幅接近30%。
原材料價格回落也意味著風電零部件企業的成本壓力有望舒緩。長期來看,美聯儲等央行加息預期仍然較高,大宗商品價格仍然有望進一步下行,下半年風電板塊業績改善的概率較大。
并且,各省補貼政策的持續加碼,也幫助推動了海上風電的平價裝機。自去年國家取消了對海上風電的全面補貼后,截至今年,廣東、山東、浙江三省已明確出臺了海上風電省補政策,接力了國家補貼。
中泰證券指出,政策加持下中長期看風電新增裝機量將保持快速增長,短期看成本預期下降,預計上游零部件企業出貨有望在下半年快速釋放,業績環比改善,建議重點產業鏈中游各零部件及下游整機制造份額領先的龍頭企業。
關鍵詞: 風電熱度不減 四季度進入密集排產期